人才辦事員的時代使命
重德道學院第三期人才清口班第一年台灣地區面授課程
◎ 前人慈悲 編輯組整理
認識自己的責任與使命
今天是我們道學院人才、辦事員共同研究的開始。作為一個人才,在道場中已經有一段時間,應該有很多時間都是犧牲奉獻,為什麼還要來上課呢?第一是溫故知新,第二就是讓我們的學習不中斷,經由不斷的努力,使我們對自己所擔負的責任與使命,能不斷地認識與了解。因為在任何的環境中,時時都會有轉變。好像我們今天修道,與我小時候的環境已經不同了。我們以前出去辦道時,交通很不方便,可是現在交通實在太方便了;還有,以前的人很單純、很純樸,一講起我們修行的道路,大家都很容易接受。可是現在人心已經走向不同的時代,有不同的思想,學識上也在不停地提昇。每一個環境中,使命是一樣,但環境不同,所以我們修道人也要有不同的心態,方才可以因應我們新的時代。
凡天賦性,即有責任,現實固有,體合名分
今天我跟各位討論的,就是我們人才、辦事員在不同時代當中的使命。其實使命都相同,但時代已變,我們作為一個人才不能固執不變。然而有一個原則要遵守。民國三十七年師母在一次班期中,慈悲一則非常重要的修道指示,就是「人生規程」。師母老人家為了讓我們能應付未來修持的波折路程,慈悲我們「凡天賦性,即有責任,現實固有,體合名分」。我們每一個人在世間上,都有上天賦予我們的「性」,上天賦給我們「性」,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有責任,如果他不負責任的話,就會被人群遺棄。今天我們在道場中,凡是修道的同修,都有責任。因為我們都是師尊師母兩位老人家的徒弟,一求道之後我們就有責任。十條大愿大家立過沒有?這個愿就是我們固有的責任。在場的各位都是人才、都是辦事員,這個就是現在固有的責任,我們要體合名分,名符其實,不可以空掛虛名。
了解自己,貫徹真情
師母老人家講:「天地長我,父母養身」,如果沒有天地、沒有日月、沒有風雨、土地生長萬物,我們沒有辦法生存在宇宙當中;我們的身體如果沒有父母,也不會像植物從土中生長出來。「先生教導,群友輔仁」,如果沒有師尊來指引,我們哪裡能知道修道?如果沒有一班同修來互相督促、互相關懷與幫助,就不能成就一個完美的人生。所以要「了解自己,貫徹真情」,每一個人都要了解自己,了解自己的責任,我們是不是能這樣的保持初衷?做一件事情,如果無法貫徹始終的話,是不會成功的,時時在變更就是時時在失敗。「民胞物與,博愛平等」,我們大家相處在一起,你與我、我與你,雖然大家不是同胞,也是一所生、一師之徒,我們都是跟親兄弟、親手足一樣,有這層關係,天地之間所有一切的事物都是相關聯的,所以要博愛平等。這個愛不是私有,而是廣博的。我們大家都知道,老師和師母兩位老人家好慈悲,我們求道之後就是道親,有道之後這個親就是一個家庭,所以一定是愛世平等的。
天下己任,神聖使命
接著是「天下己任,神聖使命」,原來師尊師母把天下的大責任都交給我們了,把整個道場的興盛也交給我們了。因為作為一個人才就是道中的棟樑,也是我們道中的橋樑。什麼是橋樑?造一座橋樑有好多條件,以前用繩索或竹子、木頭,也有用石頭砌成的拱橋,現在則用鋼筋、水泥,這許多材料如果沒有的話,連一座繩索橋都無法造成功。所以天下己任,你要承擔大責任的話,一定要有大的條件。
人才要能承上啟下,以身作則
既是道場的橋樑,就要能「承上啟下」,以身作則,給大家做一個標竿。在承上方面,作為道中的一個人才,內心的修持工夫要發乎真誠,沒有一點偽裝,言語上謹言慎行,外表上禮貌要週到,如果失去禮貌,就會失去人才的立場。一切行動要有謙虛的舉動,謙虛才可成為謙謙君子。人才的職務是多方面的,上下、左右、好壞都要接觸,若無忍辱功夫,即是把立場放棄掉。
未命不敢先、已命不敢後、有命不敢違、無命不敢專
人才的立場不是威風,不是驕氣,是上天的辦事員,儀態要有威儀,要端莊溫和。每天的一言一語要律己,生活要有條理。在辦事上,作為人才須出告反面,受命外出辦事,要向前人、點師報告:去哪裡?從哪裡回來?以前辦道,如果前人、點師派你出去講道,除了向老 辭駕以外,也要向前人、點師辭駕,回來了,也同樣要有這個禮,不可以回自己的房間就算了。最重要是「未命不敢先」,沒有得到命令,不可以說做了就算;「已命不敢後」,得到吩咐馬上去做,不能說「沒關係,等一下」,會耽誤很多事情;「有命不敢違」,得到命令不可以說「我沒有空,不想去」,因為我們是擔責任的人,一定要衝破自己的困難,盡力去做;「無命不敢專」,沒有命令你去,不要搶前去做,這樣在道場中就犯佛規。在商場中,如果你不能遵守這些原則,明天請你不要來上班,這些都是不好的習慣。
君子素其位而行
反過來說,大家都遵守原則便是圓滿。所謂「為下不亂」,犯上作亂是自己心亂,因為自己有不平之氣,不平則鳴,就會亂講話,就會行動反抗不聽,這就是破壞,破壞什麼都可以,破壞自己不應該、破壞道場不應該、破壞眾生的前途更加不應該。我們擔聖職的人有愿、有發心,違背我們的愿力、違背我們的心都是苦事,達不到快樂。子曰:「君子素其位而行,致中和,天地位焉,萬物育焉。」每個人照自己的職位去做,一定可以達到中和,中和的話,每個位子就是定位,不會變,也幫助萬事萬物都有轉動運行的可能,能做到這樣,自己也可以得到法喜。
子帥以正,孰敢不正
在啟下方面,要施惠於下,以身作則。子曰:「其身正,不令而行。其身不正,雖令不從。」所做一切,身心配合,沒有偏邪,不須下令,大家都會跟著你做。反過來,你自己所有一切言行都不能配合,誰要跟著你呢?這是大家很重要的一個路牌,告訴你怎樣走可以安全。又云:「子帥以正,孰敢不正?」帶動他人時,如果能從這些言行舉動實地去做,還有誰敢不正呢?如果「子帥以邪」,那就是很大的危機。
人才是「火中栽蓮」
因此希望我們人才、辦事人員能以天下為己任,你就要有能力來承擔天下之事,這個就叫做神聖的使命。不是我們後天的事業,也不是我們家庭的使命,這個使命是聖賢仙佛交待下來的使命。所以作為一個人才是「火中栽蓮」。「火中栽蓮」容不容易?成功的多不多?但是,老師真的很慈悲,讓我們天道弟子的每一位人才,都能在火中培養出來,經過種種的淬煉,將一切的雜質和能力去蕪存菁,成就出唯一的鋼筋,而達到「物我並成」的境界,既能度己,又能成人。但是我們要能經得起火煉,方才可以跳出任何一關。
學聖勿欺人
最重要的是,在物我並成之下,也是要有條件,這個條件是什麼呢?「學聖勿欺人」,不要欺人,欺人其實是欺己。你欺人,人家可以遠離你,欺己則永遠在你心中,讓你日夜無法安定。「故宜一同甘苦」,我們大家有緣,都是一所生、一師之徒,又在同一個前人的領導之下,在這種環境中親如兄弟,應該要同甘共苦,有福同享、有苦同擔,這是一個人才最基本的條件。
人才要能夠「生眾耗寡」
現在修行之人才、辦事員,在任何的環境中要能夠「生眾耗寡」。什麼是「生」?一切的事、一切的物我們都要提昇它,增加生產的能力,消耗的事情越少越好。修道就是積蓄大德,方才成為一個富有的人。如果你消了自己的德,那你的積蓄就很少。在生活上,大家要起居簡樸粗陋,出家人是「一缽千家飯,孤身萬里遊」,我們應該要學習他們的修行精神。在起居中,我們盡量讓自己簡單樸素,像老師所慈悲的「老老實實」,要修道就要苦行,而不是享福,以這個精神來履行、來接引世間上所有的眾生。
廣度眾生,同登淨土
身為一個人才能成就修行之典範,這個功夫從哪裡來呢?應該表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。對眾人應該平易待之,不要認為我們是一個人才,就可以與眾不同,應該是非常的平常,並且很容易和大家相處在一起。在日常的相處中,以一份慈悲心、以智慧的方便法門,和大家一起駕著法船「廣度眾生,同登淨土」。這個淨土法門時間不會太長,因為老師慈悲,我們現在的修道人「一世修一世成」,這個就是捷徑。所以我們既然承擔起這個責任,在我們的生活中就要體認到這個捷徑是為了讓我們能快快的起步,在起步之後,我們擔任這個使命,也要讓自己能夠和大家共同邁步精進。
言教必利於人
最重要的一點是「言教必利於人」,我們所說的話,一定要於人有利益才講,所謂「好事不出門,壞事傳千里」,大家對於講話一定要小心,不利於人的話不要講,不利於道場的話不要講,這是我們作為一個人才一定要注意的。如果我們講話能有利於人,就能幫助他、解決他所有的疑惑、所有的痛苦,這樣方才可以達到渡化眾生,引領眾生離苦得樂,使大家都離開這個苦海,成為極樂世界的一份子,讓大家心中的煩惱、任何的困難,都能夠究竟解脫。
如何把榮華富貴當做黃粱一夢
我們並且要緊緊的追隨我們的前人、追隨我們的點傳師、追隨有善知識的人,更進一步追隨以前的先覺先知、追隨我們的師尊師母,這樣的話我們才可以充實自己,才有能力來辦事,培養我們自己的後學。從哪裡下手呢?我們從入世的方法而邁進出世的法門。大家都有家庭事業,然而這幾天你們都已經算是「出家」,是不是?你們出家幾天?(四天),你看這個四天的菩薩不是那麼簡單的,因為你們是俗世的修行者,能夠在這四天修出世的法門,這是了不起。所以大家要了解自己的聖職,把榮華富貴當做黃粱一夢─一頓飯之間,幾十年過去了。人生的夢就是那麼短,一定要醒悟過來,把自己的苦和世間的苦統統消滅,將我們的身心收攝得安安穩穩,風浪吹不動,泰山崩於前,無動於衷。
莊嚴行
在自修和教化方面,作為一個人才和辦事人員要能做到:
(一)莊嚴道場:
任何的環境中,無論地方大小、人數多寡,要認為今天的道場就是莊嚴的道場。製造莊嚴道場的方法從哪裡來?師尊師母慈悲我們的佛規,要我們尊重,要我們實行,這是一個原則。但是當我們執行的時候,不管你是從哪一方面,都要有一個莊嚴、恭敬、誠敬的心態,否則,你自己已經是散漫。如果大家都散漫,把老的無極宮變成散漫的地方,非但不能達到自己的責任,還要擔過。所以在行、住、坐、臥當中,要把莊嚴擺在心裡,也就是「誠於中,形於外」,這個非常重要。就像我們今天早上在排班、獻供、請壇,大家排得端端正正,這時如果有一個外賓走進來,在莊嚴的氣氛中,本來不相信仙佛的,但是見了這個莊嚴的道場,他也要肅然起敬,這就是無形的身教重於言教。
(二)莊嚴身心:
我們的心不是只有在佛堂才這樣,平時我們就要把自己的心莊嚴起來,這樣子的話,你一舉一動習慣成自然,遇到事情就不容易輕浮散亂。
(三)莊嚴氣氛:
要莊嚴我們所從事的每件工作之氣氛。作為一個人才要鼓動自己,也要鼓動同修,如果說我們做一件事不能鼓動的話,你是很隨和的,那麼你這個辦事的精神就達不到你的要求。我剛剛講,我們做為一座橋樑、一個棟樑,一定要有他的條件,這個條件可以請人幫忙,也可以從自己的內心中發出來,那你才是一個真正有能力的人。什麼事都是事在人為,所以希望我們同修,既然擔了這個聖職,接受了這個使命,就絕對不可以馬虎,因為這是救世救人的大責任。
攀道緣,不「攀人緣」
在我們與人相處時,最重要的一點,是絕對不可以「攀人緣」。按佛規,我們只能攀道緣。修道就是以道場為重,而不是以人與人之間的人情為重。我們修道的人,在初發心的時候可以辭親割愛,最親愛的人我們可以離開他,多年累積的一切名利我們可以一刀兩斷,這種志向是神聖的,這種精神是了不起。但是長期修道下來,有時候就會慢慢變了質,當時的辭親割愛,那種堅持的精神,到後來變成攀親攀緣,又倒轉回去,其實這是走空路,也是我們修道最難達到圓滿的地方。所以我們大家都要明白,修道的人,心要淡名利、養道風,我們自己要好好修持自己的心態,把我們所有的一切煩惱心、煩悶心、對人家有善惡、是非、分別的心,統統去掉,否則的話,你的才就是庸才,不是人才,更加不是天才。
養心六法
作為一個人才,要達到以上的境界,沒有煩惱,無罣無礙,就靠真正的養心功夫。養心有六個方法:
(一)心要廣(容萬類):
我們的心量不能狹小,心量狹小,你在自己家裡可以,在我們一個群居的佛堂,大眾一起,就沒有辦法。我初到美國,聖誕節在家裡看電視時,看到他們天主教那種莊嚴、龐大的道場,教宗一定會出來和大家見面,當他一走出陽台的時候,就把兩手手臂大張,你看,作為一個教主,他的立場與包容無量,和佛菩薩、聖人一樣,天下萬事萬物都在裡面。一個人心胸寬廣,方才可以容納所有的一切。
(二)心要正(誠意):
我們作為一個神職的人員,倘若心術不正,還能替上天幫辦嗎?不正就是邪,不正就是歪。人才、辦事員不正,道親在你的帶領下就歪,歪就容易倒下去。所以「上樑不正下樑歪」,我們的心不正,我們的形就歪,我們的行動就造罪業了。心正的話,方才有非常誠意的念頭,如果你沒有誠意的念頭,你作為一個人才出去辦事,不論眼神、舉動、言語,它會自動流露出來,從你的一切,人家馬上可以看出來,看出之後,發現你原來不正,那些有正氣的人,就不會來附和你,那你就是失敗,就是勞而無功,所以我們的心念一定要正。
(三)心要平(得中和):
俗話說「心平氣和」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為什麼會心不平呢?你就是失意,你在失意之下就心不平。我的才能、我的一切都超過你,你卻不把我擺在眼裡,這個心就不平了。但是你知道嗎?天下的才能、天下的事物,我們了解多少?為什麼我們要覺得失意?失意就是你沒有能力。你為什麼不充實?為什麼不努力?你為什麼沒有用、要跟人家比?比就是痛苦,這是萬萬行不通的。所以我們身為一個人才,任何事情都要心平氣和,方才達到中和之道。人也不會遺棄你、你也不會遺棄人,大家攜手同進,這是最重要的事。
(四)心要安(寡怨尤):
為什麼要安呢?我們大家都知道為什麼社會上有很多失眠的人,因為他心不安,垃圾太多,得了怕不好,失了也怕不好,每樣事情都不知道自己應站在那個位子。我們修道人,得之沒有什麼了不起,失之也沒有什麼了不起,因為得失在我心中是同樣的份量。「得」,很好,有餘的話,我們可以做有益的事情;失,也很好,我們不著相,盡量彌補。如果得與失沒有什麼問題,我們的心就會安。安最重要的是要寡怨尤,要少怨少尤。人最大的通病就是怨天尤人,不是怨天下雨不好、颳風不好,不然就是怨人家幫你不好、不幫你也不好,結果自己的心永遠得不到安寧。
(五)心要靜(絕攀緣):
身為一位人才,我們要辦事,辦事最怕心亂,治亂的功夫就是靜,靜能生慧。所以我們大家一定要把心靜下來。靜下來有什麼方法呢?絕攀緣。我們盡心的話,事來則應、事去則靜。我們為了自己的慾念就會盡量的去攀緣。大家都知道,有緣千里來相會,無緣對面不相識。緣盡就要散。我們今天有緣就聚,四天之後我們的緣盡了,大家就要散,用不著刻意的去攀緣,把我們的心弄得靜不下來。
(六)心要定(除外累):
心定很重要,定才有力量,所謂定力、定力,如果不能定的話,你就沒有力量。我們作為一個人才,最重要的是要知道「除外累」,外邊所有一切給你加重的負擔,我們要盡量把它清除乾淨。「
靜、定」真功夫,萬事都可迎刃而解
有一次百宮街開光,廚房移到頂樓去煮菜,好多人去幫忙,大家去炸春捲、炸素鴨。有位大師傅實在是太聰明,鍋子是放在爐子上用鋼碳去煮,他的油放得滿滿的,當油滾了,還沒有放東西進去,火就燒著油燃了起來。好多人一看往樓下逃,我在二樓,他們講:「前人,不得了!不得了!廚房起火了!」我說:「你們不要怕,定定的在這裡不要動。」我跑上去,一看,真的是火燒油,你看厲不厲害?有人說:「鍋蓋蓋起來」,有的就說:「去拿東西把它撥開一點」。我一看,沒有什麼辦法,因為沒有長的竹子去舀。我看到買來的碳有麻布袋,我趕快把碳倒出來,在麻布袋上澆好多水,然後趕緊用濕的麻布把燒鋼碳的兩個門圍起來,不通風,火就熄掉了,上邊熄掉,下邊也就熄掉,一鍋油也好好的,沒有發生什麼問題。所以在任何處事的中間,我們心要定。做事,什麼時候都會有危險,什麼時候都會有麻煩,身為一個人才,在處事當中要靜、定,拿這個真功夫應付任何的事情,都可以迎刃而解。身為一個人才,如果小事也緊張、大事也緊張,小事也糊塗、大事也糊塗,就沒有辦法可以完成任務。雖然你的使命是那麼神聖,你是那麼苦心疾首,但是你要是沒有條件的話,不能勝任,真是太可惜。
「顏面布施」,學習給人溫暖
此外,從平實生活當中,學習給人溫暖,絕對不要冷氣逼人、驕氣逼人,要做到「居上不驕」,人才已比道親更上一層,要知道擔任聖職是服務眾生,任何事都要做,無權無位。要面帶微笑,行「顏面布施」,看見人露出笑容,讓人家有如沐春風的感覺,以這種仁愛的精神,坦誠來待人。
人才要了解自己的立場、原則、身份
人才有人才的立場,了解立場後要站穩,不可退縮,也不可搶前,否則失去原則、失去自己的立場。我們是人才的身份,上面所說的都是保護自己的身份。如果你不了解、不去做,就是失去身份。我們所講的都是宣化真理,人家說修行人都是迷信,我們絕不可以「迷」,要發揮天性,把迷變為覺悟,能做到這樣,人際關係就可以溝通圓融,了解了以後,從內心中發揮出來,那就是面面俱圓的人才,可以達到內心、外表配合一致,這樣就沒有煩惱痛苦。人家有煩惱痛苦的事,跑來找你,你就可以了解,簡單地講給他聽,像打拳一樣,見招拆招,不需要準備,道理有不懂的地方也是第一個來找你,這才是真人才。
人才要承先啟後,繼往開來
總而言之,我們真正的使命責任,是要傳承古聖先賢的道統,不管是文化教育,不管是師尊師母的大道,都要承擔下來、接續下去。真理是個空洞名稱,要靠學習去覺、去悟,還要在生活中實踐,不是講了就算,也不是懂了就算,要能發揮真理妙用。用精神糧食充實自我,實在領悟道在生活中,把學道建立在生活中,不離道離德,並作為他人的典範,開拓未來大同世界的道路,推動力量、發揮力量,這就是道德生活化。身為人,有人的世界,全靠一班同修表現出道德來。修道者自己明白以後,再教導他人,充實美滿的內涵,培養後進有為人才,秉師尊師母大德,不斷交棒下去,成就千秋萬年的聖業,承繼先聖先賢的志愿,承繼在道場犧牲的前賢的志愿,繼往開來,自己再發大心愿,為整個道場、整個宇宙,開拓出成功的路途。
近期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