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留言

Team Hoyt

TEAM HOYT-I can Only Imagine

這部影片叫”TEAM HOYT”,是在講一對父子的故事。

爸爸叫做DICK HOYT,兒子叫做RICK HOYT,這對父子是長跑健將,在過去25年間,他們一共跑了3770mile,其中包括78次半馬拉松賽,64次的馬拉松賽,24次著名的波士頓馬拉松賽,6次被公認不是平常人可以承受的Ironman distances的終極3項鐵人賽…

但是你知道嗎?兒子Rick是不能說話也不能走路的!

Rick在出生時因臍帶繞頸導致腦部缺氧受損,醫生告訴Dick,孩子是植物人,沒有任何希望了因此他只能在輪椅上渡過他的一生。Dick引述在Rick九個月大時,醫生對他和他妻子祖迪(Judy)說︰「他從此會像植物人一樣,還是把他送到療養院吧。」

然而,他們兩夫婦對此並不認同。他們發覺當他們在屋內活動時,Rick的眼睛會緊盯著他們。當Rick十一歲時,他們把他送到特夫斯大學(Tufts University)的工程系,詢問是否有令孩子與人溝通的辦法,可惜Dick 得到的回覆是︰「不可能,他根本沒有任何腦部活動。」Dick反駁說︰「跟他說個笑話吧。」他們便說了個笑話, Rick果然笑了,證明了他的腦內確有不少活動。結果,他們為Rick加裝了一部能用頭的則面控制滑鼠標的電腦, Rick終於能和外界溝通了!

在Rick十五歲時,Rick的一位中學的同學因意外而癱瘓了,學校為那位學生舉行跑步籌款,Rick便透過電腦打出︰「爸,我也想參加。」Dick之前並非跑步運動員,也沒有跑過馬拉松賽,但因著兒子的要求就參加了,於是他就推著 Rick跑完了5mile的全程在結束之後Rick對父親說「我今生第一次不覺得殘障了!」這句話深深地震撼了爸爸 Dick!他決心要把那種感覺盡可能帶給兒子。

預備好參加1979年的波士頓馬拉松。「不接受報名。」便是比賽當局給Dick 的話,原因是Hoyt父子既不是單獨跑手,又不是輪椅參賽者。結果幾年來,Hoyt父子只在賽事中跟著大隊一起跑,但他們終於找到正式參加比賽的方法︰在1983年,他們參加了另一個馬拉松,他們速度之快,令他們能入圍參加之後一年的波士頓馬拉松。

不久後便有人對 Dick說︰「何不參加三項鐵人賽?」一個從來未曾學過游泳的人,一個自六歲起便從未踏過單車的人,如何能拖著110磅(50公斤)的兒子完成三項全賽?

但Dick還是勇於一試。屈指一算,他現在已完成了212次三項全能賽,當中包括了四次在夏威夷舉行,極費體力的15小時鐵人賽!因著父愛,父親去學習游泳,學習踏自行車… 他願意為Rick做出許多的犧牲和付出,他又曾拖著他的兒子越野滑雪,又曾背著他 爬山,其中一次更用單車拉著他橫越美國。於是從那時候開始他們父子就常以 “Team Hoyt”報名參加馬拉松和三項鐵人賽。

跑步時Dick就推著Rick跑,游泳時Dick就拖著 Rick躺著的橡皮艇游;騎自行車時Dick就騎著特製的自行車將Rick放在自行車前騎乘;那麼Dick為何不試試自己一個人參加比賽,看看表現如何?「我不會獨個兒參賽。」Dick說:他參加比賽純粹是為了當他們一起跑步、游泳和踏單車,看到Rick面上露出甜美笑容時的「奇妙感覺」。

今年(2006年), Dick與Rick分別65和43歲,已完成了他們第24次波士頓馬拉松,在20,000名參賽者中排名第5,083。他們的最佳時間是在1992年的兩小時40分–只落後世界紀錄 35分鐘;當然,或許你還未留意到,這紀錄是由一個沒有推著輪椅的人所創的。

兩年前(2004年),在一次比賽中,Dick輕微心臟病發。其後醫生發現他的一條大動脈有95%栓塞了。其中一名醫生對他說︰「若非你一直保持著這樣好的狀態,你大可能15年前已不久於人世。」

現在,儘管Rick有自己的住宅單位(他享有居家照料服務)並在波士頓工作,而Dick從軍隊退役後已在麻薩諸塞州的荷蘭市居住,但他們總有團聚的方法。他們經常在全國各地發表演說,而每週末也會參加極耗體力的比賽,當中包括今年的父親節。當晚,Rick會請父親吃晚飯,但他最想送給父親的禮物,是他永遠買不到的。Rick答道︰「我最想送給爸爸的,是爸爸坐在椅上,由我推他一次!」

參考資料:

  1. Team Hoyt。網址:http://www.teamhoyt.com/
  2. Motion’s Weblog。網址:http://mtlin.org/archives/184

Leave a Reply

You can use these HTML tags

<a href="" title=""> <abbr title=""> <acronym title=""> <b> <blockquote cite=""> <cite> <code> <del datetime=""> <em> <i> <q cite=""> <s> <strike> <strong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