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留言

心燈傳燈的省思

心燈傳燈的省思

王百莊

  2001年活佛恩師慈悲,常州道場全球各班法會均以「心燈傳燈」為班名,做為自身提昇與參研的課題。在《心燈傳燈》這本訓文裡面,無論是慈語闡述,或是應機提問,恩師老人家在在以一片慈心引導我們這些傻徒兒要「心無罣礙」、「拋棄成見」、「自覺心木之蠹」、「見境對境先淨心」,此外,老師更進一步於泗水天印佛堂中,勉勵我們道務之基始於「心傳」、心傳之後還要幼苗來「薪傳」,傳薪的火種能延續後,要更上層樓好好正己成人、自覺覺他,使大道能「興傳」萬國九洲,讓常州道務迎向新的里程埤。

  「心燈」簡單說就是心靈之燈,是自性靈光妙智慧的體用,芸芸眾生自無始劫以來,流浪生死苦海,因根識染著而迷昧了本性心燈,不知自心本是光明圓陀,萬德俱足,不生不滅,能生萬法的。「傳燈」無非就是效法牧羊人的精神,自渡而後渡人。

視野放遠有前瞻 胸襟開闊大肚涵

  「視野放遠有前瞻,胸襟開闊大肚涵」,講的無非是未來觀與大肚量,這簡單的字義,三歲孩兒也知曉,難嗎?

  時值末劫時期,承蒙上天開恩,明師應運,大開普渡,我們機緣難得,盲龜與浮木竟能相逢,讓我們這些愚夫愚婦得以聞道修道,恩師老人家深怕鈍根不敏的我們再度迷昧紅塵,所以特別慈悲大家,要將眼光放遠,莫貪蠅頭小利,不執色身假有,修道者要拿著望遠鏡看到未來路,切忌當個井底蛙,拿放大鏡、顯微鏡窺天自娛,牖戶自限!因此,祂老人家慈示我們修行辦事要三思,首要知道「人生目的在何邊」,次要明白「所求為何用何事」,最後當曉「事在何為可明焉」,在辦道修行與日常行誼中,不斷以此做為自警的曉鐘,學習打開心眼,擴大胸襟、器量與視野,學習當一個具前瞻性的修行人。

心若不平事難明,路若不平寸難行

  二十一世紀不僅是E化的世紀,更是地球村的時代,原以為要當個有未來觀、世界觀、前瞻性的弟子不難,但要肚大撐船卻不容易,這些都在看到上面這句話後,讓愚魯的我有了更深刻的體悟。原來,我們的心無法含容萬機,不能笑看一切順逆境界,都是因為受到貪嗔痴愛的氣稟所拘,加上六根六塵交涉所蔽,因而失卻本來的智慧,讓自私、偏見、不平、執著充塞胸臆,所以心性不能大公無私,行事為人就難開闊、圓滿,所以恩師又慈悲「求佛拜佛心中之佛,聞聲靜觀靜思吾身」 、「修道當問心中情」 ,祂老慈悲要我們當一名老實的徒兒,好好反觀自省,在心地上用功夫,修道只在心,要常常問自己脾氣毛病改了多少,要常叫自己的名字,看心在不在,要常反思蔽染自己心性的心靈塵埃,是否少了一些,心燈有垢,焉能傳燈?心燈不明,又何來前瞻引路呢?一個人茫心又盲的引路人,又怎能始終如初的負起責任和使命呢?至此方知,高瞻遠囑與豁達大肚都是修道的工夫,沒有滌除心垢,認真修行,難以達致。

焚膏繼晷挫不斷 修身持事行不斷

  膏是燈油,有形的燈油是黑髮換白髮,壯年郎成白頭翁,看似令人感嘆萬千,但這都只是表相,真正無形的膏脂是背後無為的付出,那股無執無著的心力。修行是無為的犧牲奉獻,道場只在心中,修行在日常生活中,繫緣修心、藉事鍊心、隨處養心,學習承擔一切辦事、辦道的責任與使命,將眼前的絆腳石,化為向前躍進的墊腳石,不斷與自己的念頭「鬥」,不斷的挑戰自己,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中,提起勇氣面對,並藉由反省自照,讓毅力持續不斷。

  晷是 祖師鴻慈的悲願,師尊師母大德承擔的使命,以及前人和無數常州前輩無為犧牲奉獻的辦道精神。前人曾經慈悲,恩師把我們心光點亮,我們接受恩師的光,傳給未求道的「心光」 ,就叫做心心相印,薪火相傳,所以我們生活中要有道,唯有實實在在,明明白白的學道修道,自然無為的行道辦道,才是心燈傳燈的主旨所在。

見念轉念心弗動 提念斷念功夫造

  修辦道的過程中,早期真的以為修行只是開法會、佈施講課、到佛堂參班,乃至將前輩交辦的事情圓滿,這些就叫做修道,但是時日一久,愈來愈覺得,前者所提都是辦道的外功,修道只在修心一件事而已。

  自從在道場開始學道,就發現有很多道親們,不管經濟狀況如何,常常可以每個月發心財施,甚至發大心願捨身修辦的,也大有人在,面對前輩們這樣的「出離心愿」,願意捨有形的金錢、色身、家庭恩愛的人總是有無限的尊敬與崇仰。但是,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,當境界問題現前時,後學卻又發現,大家各執己見、難以融通,卻又好像變成了人之常情,這種種狀況,不禁讓後學疑惑,到底火宅修行要捨的是什麼?真捨了什麼,才叫做出離,才叫做修道?

  老師說:「修道修心,辦道盡心」,這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,在道場修辦多年後,才明白這句話的真義。我們真正要修的是「心念的起作」,我們真正要出離的、要捨下的是腦海中的抱怨與喋喋不休,一個人修道修得好不好,從他快不快樂可以知道,苦受人人有,但能心存感恩,不喊苦的人,在修行路上能無有疲厭、愈來愈少抱怨的人,我想,那才是真修行人。

  自心心燈如何常明呢?就在轉念與斷念,這就是修心。但怎麼檢查自己有沒有修心呢?所謂修心,就是我們所修的一切,要能夠轉化自己的心。

學而習之知不絕 桮棬杞柳放身段

  恩師慈悲,修道人學無止境,任何境遇與歷練都是學習的善機緣,唯有把握當下,審慎應對,才會讓修行路走得更平順。知是妙智慧,應用無阻礙,在道場中,不論身處任何位置,都要明白職責所在,盡心盡力將事辦妥,在人事困頓中,學習桮棬杞柳圓柔的特質,隨方就圓,不自是自高,只是體驗、承擔、負責盡職,活潑應機,在互動中提升自己的心境,明白真理所在,就是邁向圓滿生命的開始。

  前人曾經慈悲云,修道要學習轉識成智,畜己牧人,動靜順真,並反求慎思入牧之門,排困除辱,扶圓補缺,樂道之所處,世外之境,先覺之啟發,敲晨鐘、擊暮鼓,學而後知不足,教而後知困辱,要不困辱須充實,若要知足須常樂,天下沒有不平,只有感恩、知足才能常樂。

  感恩博德季刊發行的「心燈傳燈」訓文集,讓後學在研讀後深深體悟到老師慈賜班名,蘊含了無限的關懷與殷殷的期盼。更盼望前賢們從恩師的慈訓中溫故知新,讓自己在進德修業中不斷精進。

Leave a Reply

You can use these HTML tags

<a href="" title=""> <abbr title=""> <acronym title=""> <b> <blockquote cite=""> <cite> <code> <del datetime=""> <em> <i> <q cite=""> <s> <strike> <strong>